为筑牢校园心理健康基石,赋能青春成长之路,健康福祉学院积极响应学校号召,围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、内容丰富的活动,构建起全方位、多层次的心理育人体系,助力学生心灵成长。
2025年5月21日,学院积极参与学校 “激情五月”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文化艺术节,以 “青春福祉、艺心同行” 为主题开展特色活动。健康福祉学院弘康福祉志愿者协会在苏菊老师带领下,举办 “曼陀罗心语” 绘画活动。曼陀罗绘画融合艺术表达与心理疗愈,学生用彩色铅笔在曼陀罗线条上涂色,完成的涂卡可展示或随身带走。这一过程成为学生自我探索的契机,借由绘制的曼陀罗,同学们能更深入洞察内心,在艺术创作中实现心灵疗愈,让艺术滋养心灵,为心理健康筑牢防线。

为普及心理健康知识,完善心理育人体系,学院从大一到大四,以班级为单位广泛开展 “升级心灵WIFI” 心理主题班会。班级心理委员依托心理中心的萤火虫朋辈使者胜任力培训,在班级组织活动。班会内容丰富多元,涵盖心理中心介绍、心理热线科普、校内心理自助资源讲解等。针对学业压力、人际矛盾等 “信号弱化” 问题,通过情景剧引发共鸣,组织小组探讨解决方案,如制定学习计划、传授沟通技巧。鼓励学生主动寻求专业支持,优化心理状态,共建互助班级氛围,让 “心灵WIFI” 信号满格。


各班级开展的心理健康知识科普班会,系统讲解心理健康标准,剖析焦虑型(含急性、慢性 )、抑郁型、强迫型等常见问题表现,并给予维护策略。在情绪管理上,教学生识别、表达与调节情绪;人际建设方面,分享倾听技巧与社交方法;压力应对时,传授时间规划、目标调整、放松训练等手段,强调同伴互助重要性,呼吁共同关注心理健康,营造积极校园环境,为学生心理健康筑牢知识与实践根基。


为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联动有效性,践行福祉理念,学院开展 “福祉心桥,家庭反哺行动” 。以班级为单位,借助短视频平台制作3分钟以内的心理科普短视频,数量超10个,发布于学院账号、家长联络群,还推送至长春人文学院学生处和长春人文心桥公众号。大学生自制短视频,实现知识反哺,破解家长心理健康知识盲区;构建代际心理健康对话新范式,促进情感联结;推动双向疗愈,让学生在创作中强化心理健康认知,助力大学生心理健康自助及与家长共学,搭建起家校心理沟通的桥梁。

2025年6月11日,健康福祉学院24级本科生辅导员苏菊老师,邀请学校心理中心吕老师,为康复治疗学二班,设计开展团体辅导活动。活动前随机分组、讲解规则与宣誓,随后开展 “九宫格提问表” 熟悉彼此、“船队组建” 凝聚团队(推选船长、构思船名等 )、“国王与天使” 传递信任等环节。活动旨在增加学生对同学的信任,提升班级归属感与集体荣誉感,营造团结友爱氛围,深刻践行福祉理念,以活动传播福祉精神,为学院发展与学生成长助力。后续,心理中心持续通过 “评估 - 定制 - 实施 - 反馈” 闭环系统,为不同群体打造专属心理成长体验,让团体辅导成为学生心灵成长的有力引擎。

学院积极构建校院协同心理育人网络,校学生处大学生心理福祉中心作为专业支撑平台,通过心理咨询、危机干预、团体辅导、心理课程等多元化途径,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心理支持。在此基础上,学院推进院级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站建设,整合资源、固化成果,将 “五育润心” 等理念转化为常态机制,推动从 “活动育人” 向 “机制育人” 深化。未来,学院将以辅导站为抓手,深化 “五育并举” ,把心理健康教育更深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,营造理解、包容、支持、充满活力的校园心理生态,让每位学子在阳光、文化、专业与制度滋养下,舒展心灵,自信拥抱挑战,成长为身心健康、福祉丰盈的时代新人,持续书写心灵滋养与成长的美好篇章。
供稿人:健康福祉学院
初审一校:翟付奇
复审二校:王康
终审三校:王昊